跨国车企战略调整:用高端车价格战围剿中国自主品牌

凤凰财经
2012-09-05
阅读次数:1943
阅读字体 【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汽车产销量增加到去年的1840万辆,占到全球汽车产量的23%,中国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消费大国。但这种繁荣缺乏仍然最核心的内容,其中之一即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我是谁”一直是自主品牌没能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滑,车市陷入微增长状态,自主品牌乘用车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市场占有率下滑,特别是7月,其市场份额已经创造了2008年9月之后的新低。

  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是否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转折点,是什么支撑了中国自主品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未来自主品牌的出路的哪里?这些都是事关自主品牌未来将走向何方的关键问题。

  跨国企业开始围剿中国自主品牌

  国际市场的变化这两年有个特点,即国内市场下滑很大,出口增长迅猛。具体看来,全球市场的分布是4个1/4,1/4是欧洲,1/4是北美,1/4是亚洲,1/4是其他国家,所谓出口的迅猛增长实际指的是除却欧美亚的其它1/4市场,这个市场是中国汽车对日韩系汽车的一种补充。从各厂家的销量情况来看,今年奇瑞出口销量大概能到20万辆,吉利也可能超过10万辆,长城、江淮也都在出口,总体来说出口形势非常好。

  这样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明显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去年7月份菲亚特集团总裁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在美国曾做过一个“中国汽车威胁论”的演讲,他预言未来五年全球一定会出现一个来自中国的大品牌,侵占欧美厂家的份额。因为菲亚特是在中国唯一没有拿到好处的一个品牌,但是它在全球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威胁,尤其是在巴西、北美等地方,它的份额份额受到了侵蚀。

  这个报道影响了跨国集团决策人对中国市场竞争格局的观念变化。在2008年跨国企业逃生时他们会选择割让品牌,比如沃尔沃让吉利收购。但两年之后,即使他们处于同样的生存困境也不会出卖子公司给中国企业。以萨博收购案的例子来说,萨博破产,通用汽车损失最大,但通用汽车依然阻挠中国汽车企业收购萨博,为什么?这便是战略问题。也就是说战略上跨国企业开始对中国品牌围剿。再加上全球的市场滑坡使车企20%的产能放空,现在这些企业本身就处在平衡点左右,所以他们很看重对市场的占有。

  再来看中国市场,因为国际上的压力转移,众多企业就开始瞄准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市场。在我看来,中国市场的拐点已经出现。首先这从时间段来说非常巧合,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11年底正好10年,这个拐点也恰好出现在去年年底。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最大的得意者是自主品牌,这十年是自主品牌的黄金发展期。这十年中每家车企销量从几万辆增长到现在的五六十万辆,但这种增长势头在今年戛然而止,原因何在?借用科特勒世界营销大师的观点,一个企业前十年发展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他后十年发展的障碍,因为市场在变化。

  合资品牌的价格战让自主品牌面临两种死法

  支持自主品牌前十年迅猛发展的是三大因素。

  第一,2002年左右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际处于产品营销阶段。比如奇瑞风云出来的时候,同档次的车是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而奇瑞风云这款车的推出会有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能迅速打开市场,因为它打破现有的产品结构,而产品质量一塌糊涂则没人过问。在那个时期,厂家的思路是只要把产品造出来,销售便不成问题,所以后来奇瑞连续推出QQ、东方之子等。但2002年、2003年实际是产品营销阶段的一个尾部,到了2004年同样的招数就不管用了,市场慢慢进入营销时代。

  第二,中国宏观经济三大要素。其一,人口红利,这个反映到汽车行业上即第一批购车的人非常多,而第一批买车的人价格敏感度最高。这里不得不说到中国车市的二元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要么关注价格,要么关注品牌,要么合资,要么自主,这两元的是分离的。因为人口红利,这十年中国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普及的阶段,中国变成汽车社会。但这样突然的进入,实际上中国整个社会并没有准备好,什么也没准备好:我们不可能在五年前想到中国现在道路会这么挤,房子要这么多停车位,还有整个的城市规划。所以,这种趋势不可持续,禁令肯定要来,即限购。同时这十年也伴随了汽车使用成本增加,所以从去年起应该说是一个人口红利的退潮。

  其二,政策。十年来政府都提倡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两大支柱即房产和汽车。去年十月份是车市政策的末班车,最后一个是节能减排技术。从这以后政策结束了,新的政策却没出来。本来新的政策导向是应该由单一鼓励消费转移到鼓励技术进步,但决策层现在看到形势不对,各家都在濒死边缘,有可能在动脑筋再怎么刺激消费。

  第三,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价格。价格优势是因为合资企业在中国赚黑钱,将价格定得很高,这样就留给了自主品牌生存空间。但这种价格优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就曾说过这是伪命题,中国自主品牌未必有价格优势。因为从成本来讲,跨国企业年产100万辆的成本怎么会比国产年产几万辆的成本高?所以所谓的价格优势只能说是绝对优势而不是综合优势。自主品牌是亏着卖的,赚钱的凤毛麟角。

  从前两年起自主品牌已经开始由价格战转向融资以加大技术的投入,但今年价格战仍在继续,只是参战者变成了高端品牌。合资品牌的价格战让自主品牌面临两种死法,一个是硬扛着死,一个是降价死,总归得死。这场价格战的大背景文章开始提到的国际市场,这意味着跨国企业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打价格战非常不容易,都是要董事会通过,他们之前是不大愿意打价格战,它现在打是战略不是战术。

Copyright © 2000-2013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7906号-7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2号  站长统计
电话:17776254032    传真:0771-555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