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醛网关注:财政刺激“纲举目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1-12
阅读次数:2501
阅读字体 【

    近日,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意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例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从十项措施上看,财政支出占据核心位置,出台的财政刺激方案将在未来两年内新增加约4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强调,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这预示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中国经济下滑势头比较快,需要重拳出击;另外一个是凯恩斯式的支出将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动荡的影响,中国经济被卷入一种“需求消失”的经济衰退中。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出口正在快速萎缩,因为西方居民的购买力正在快速萎缩。如果依照目前的情势发展下去,明后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几乎完全消失,这同时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的“产能过剩”和艰难的“产能转移和销售转向”。
    由于要素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使得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并不能通过总量来进行估算,因为存在“结构性制约”,极其富裕的人口有消费边际递减的效应。去年狂热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吞噬”了一部分中产阶级未来的消费力,同时他们又要接受未来收入流下降的窘境。如果我们将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排除,单独考察居民储蓄的话,我们会发现总体居民储蓄是下降的,简单地说,普通老百姓已经“仁至义尽”地在花钱,但是他们的确钱不多。这是一个重要的讽刺,因为市面上流行的是“吝啬鬼持币观望理论”,认定老百姓是极其有钱的,而资产和产品滞销都归咎于民众(吝啬鬼)的观望情绪,希望政府不惜任何代价迫使民众打消这种情绪,迫使民众“花钱”。
    不过,在这次出台的十大措施,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样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的措施并没出现,只是将增值税转型导致的1200亿企业税收减免纳入其中。一种可能是,政策当局认为“减免个税”起不到“即时性拉动”的作用,不如直接政府财政投资;另外,如果减税过甚,财政投资又庞大,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恶化财政平衡,中央不得不考虑这种“节奏感”。未来3年的经济趋势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很可能会出现财政巨额赤字和外贸顺差全无的尴尬境地。
    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交通网络建设,在当前情势下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中国的深度城市化需要加大基础建设上的投入,日本的城市化密集的基建投资期接近40年,中国国域更大,其投资空间更大;另一方面,11月10日公布的10月份PPI上涨6.6%,跟前几个月相比呈现出巨大的降幅,这意味着上中游产业出现巨大的产能过剩形成“廉价化”,它继续一个“消化产能”的载体。例如,房地产行业的萎靡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需要转向。而交通网络的投资则可以比较平滑的“接驳”过来,避免钢铁、石化以及水泥等重型化产业突然发生“需求消失”,从而发生行业性危机。另外,投资交通网络,还可以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带动社会资本的参与(此前保险公司资金就参与一些铁路建设)。1998年的财政刺激是中央和地方出资配套,2008年则可以实现中央、地方和社会的三重配套。非政府资金的介入有益于提高基建的投资效率、减少寻租以及经营权方式的改革。
    让人感到忧虑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否利率应该一次性降到位?跟西方诸国不同,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依旧充裕,惜贷现象并非是银行资金紧张,恰是反映银行对风险的评估系数较高,害怕形成坏账累积,这是值得赞赏的行为而不应该视作麻烦。几十年的历史证明,那种猛烈向银行塞钱、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信贷链条”的做法从来都没有起过太大的作用,因为削弱银行对风险的评估,督促其为了拯救经济过度放款,最终将形成坏账,坏账会产生更多的货币滞留,使得未来货币空间变得狭窄,并使通胀的根源性力量增强(一直以来M2/GDP非常高就是一个例证,是巨额坏账形成的货币滞留)。中国不能再用1998年的眼光来扫描2008年的危局,经济学家应该要摆脱过去的成见,因为历史从来不给“机械记忆者”以足够的借鉴应对当下的危机。

(作者:唐学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资深型媒体民工,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编辑。)

Copyright © 2000-2013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7906号-7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2号  站长统计
电话:17776254032    传真:0771-555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