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 我们别无选择

金融时报
2008-07-03
阅读次数:2320
阅读字体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节能减排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倍加重视的头等战略任务。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仍然过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过去百年发展历程中遭遇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在中国几十年里集中暴发。以2006年为例,我国GDP总量达到20.94万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能源达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5%;钢材消费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效不明显,粗放型的增长仍是主流,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污染物排放量上涨;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产能仍在扩张,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导致本该出局的落后企业仍占据市场份额。
    而这种以牺牲能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毫无疑问,我们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还不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将积重难返,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国家安全也难以保证。因此,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就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情况,寻找出一种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续的传统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从长远来看,节能减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如何下更大决心,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
    针对经济增长速度居高不下,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缓慢的情况,国务院已经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税收、投融资、价格收费等经济调控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等诸多方面。
    刚刚召开的节能减排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考核,加快结构调整,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法制建设,搞好宣传教育,加强综合协调,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无疑,这些措施都对我们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尽管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但只要转变观念,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经济运行机制,就能实现“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随着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和技术改造的逐步到位,在“十一五”后3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将会加快,节能减排的效果将日益显现。

Copyright © 2000-2013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7906号-7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2号  站长统计
电话:17776254032    传真:0771-555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