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经济》
2016-05-31
阅读次数:1314
阅读字体 【

  横沥镇是“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近年来,其模具产业的后续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环境容量逼近极限,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针对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在国家、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按照东莞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的部署要求,我镇及时转变方式、调整思路,积极为东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开题破局,“立足专业镇主导优势产业,打造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面向传统模具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为产学研合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机遇。协同创新强调创新主体协同配合,对各类创新要素系统化高效组织和有机融合,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是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和创新理论研究的焦点。

  四结合谋划,突出创新引领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坚持把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突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建设机制上,采取“共同投入”模式,政府主要投入引导资金、提供研发用房,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企业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在管理机制上,推行“理事会治理”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政府回归公共服务本位,让高校和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则对接,逐渐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以及其他创新要素配置的主导作用。

  (二)协同创新拓展延伸产业价值链条。以满足模具产业升级需求、能够与企业有效进行技术对接为基本前提,有选择性地引进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同步整合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创意咨询、产权交易、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的平台体系,涵盖模具制造装备、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材料应用、检测与生产等产业链环的技术研发环节,协同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

  (三)以协同创新促进产城融合。适时推出“产城联动”战略,有意识把实施协同创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的过程,拓展为促进城镇空间整合、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的过程,面向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主动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和产业基础设施布局,引领土地资源整合、“三旧”改造实施和城镇面貌提升,实现产城统筹发展、统筹联动。

  (四)以协同创新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在协同创新中心集成各类创业服务资源,提供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孵化载体、创新创业辅导体系,以及技术与资本支撑等要素,以满足创业者不同的需求。

  四层面联动,强化组织协同

  (一)发挥政府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和运营中,始终发挥着牵头引领和服务保障的作用。一是在理念上率先突破,主动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为引入高校创新资源、实施协同创新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在资金上侧重扶持,投入 2.05亿元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镇财政每年又安排 1000万元配套资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三是在资源上优先配置,选取了镇内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区域,整合3100平方米办公楼无偿提供给协同创新中心使用。目前正抓紧将面积 2.5万平方米的镇文化大楼改建为“横沥镇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并预留了60亩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未来扩张。

  (二)发挥高校的研发核心作用。通过每季度举办一期的“校企合作”推介会及上门推介等方式,引导扶持高校与企业紧密对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科研服务,积极发挥高校的研发核心作用。以前企业有技术难题,只能自己找专家解决,对接效果差。如今由政府出面将高校资源集中整合,与企业需求对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起了一条直通连廊,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发挥协会桥梁纽带的作用。引进东莞 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落户协同创新中心,首批会员企业近 30家;成立了东莞市机械模具协会,会员企业100多家;引入了广东省机械模具科技促进协会,发展会员企业200多家;支持上海交大成立“横沥模具工程师俱乐部”,截至目前已发展会员700人。几年来,在各个协会组织安排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动员企业300多家,参加的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多达2000余人次,成为了促进企业交流的纽带、协同创新的纽带、产业协作的纽带。

  (四)发挥了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近年来,共有500多家模具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科研支持或咨询服务,达成合作项目35项。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企业真正成为了科研成果项目决策、项目投入和组织实施的主体,也成为了直接受益者。

  四要素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一)加快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

  组织开展“专利提升”和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工程,2012年以来,协助企业建立了 2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0家,总数达到36家。2014年全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69项,比 2011年增长46%,专利授权量386项,比2011 年增长88%。

  (二)加快推进产业、科技与金融融合

  与多家银行共建“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针对模具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协调银信机构推出订单贷、设备抵押贷、链式快贷、联保贷款、产业集群贷等具有行业特色的“模具专业贷”, 2013年以来累计协助340多家企业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去年底,开展专业镇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由政府、银行、协会、企业四方联动共建小微融资平台,建立首期规模各1000万元的两个“风险资金池”,配套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构建多维度的融资增信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中泰模具和台一盈拓上市资料获证监会受理,正在等待IPO审批;引导和支持4家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上市,其中顺林模型已完成股份制改革,预计今年底挂牌。

  (三)加快科技与创新人才融合

  2012年以来横沥镇经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的科研团队达到 25个,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的热压成型装备科研团队,重庆汽车研究院的汽车轻量化装备科研团队,上海交大的材料成型科研团队,武汉纺织大学的高分子材料科研团队等。

  (四)加快推进产业与应用人才融合

  依托落户横沥的东莞职教城,筹办了“模具技术培训学院”,实施按需定制教学,计划每年培训2500名学员。与东莞职教城、上海二工大合作,共建“东莞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引进)中心”,以解决模具产业应用性人才短缺问题,促进产业与技能人才融合。

  四平台支撑,保障创新发展

  (一)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技能培训平台。横沥镇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作为培训经费,选取30多家企业作为模具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成功开办了8期“百名模具师傅”培训班,培养本地模具技术人才近千名。已有十多名学员开办了模具企业。二是创业服务平台。在协同创新中心设立模具设计、模具检测、电子商务等多个工作室,开展创业辅导服务,提供创业政策的知识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协助。

  (二)空间承载平台

  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了模具科技产业园、汇英国际模具城、模具创新设计园、模具产业配套服务园、模具产业总部大楼、创业产业园、模具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大批产业载体。

  (三)市场拓展平台

  着重抓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模具城”。着力提升汇英(国际)模具城集交易展示、技术交流、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功能,改善营商软硬环境,打造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机械模具商贸交易平台,目前模具城每年的营业额近 20亿元。二是提升“模具展”。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模具展,去年就吸引参展企业 1300多家次,入场观众近21.3万人次,现场成交额累计2亿元,意向成交额累计 9.2亿元。三是建设“模具网”电子商务平台。与镇电子商务协会联姻,在协同创新中心网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完善的商家企业站、供求信息、产品销售信息、资讯发布和管理等功能的“模具网”电子商务平台。四是积极打造“横沥模具”品牌。不断加大集群品牌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横沥模具”品牌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政府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委书记、镇长为正副组长的“模具强镇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横沥建设模具强镇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出台系列的模具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和扶持模具产业有序发展。三是加强行政服务。实施“4个50”重点优质企业培育计划,按照“一个企业,一位领导挂点,一个团队服务”的要求,建立领导挂点服务优质企业工作制度,成立19个挂点小组,配套建立“问题认领、工作例会、工作督办、问题销号、走访报告、检查考核”等六个制度,营造良好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打造产业生态圈。

  实践的启示

  (一)传统制造业通过协同创新转型升级大有可为

  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淘汰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不仅仅是一哄而上追逐新兴产业,固然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保持稳增长的同时,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调整结构。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进步,同之前纯引进先进技术再消化吸收不同,整合国内高校资源和优势学科资源,与企业一起加以研究、改进、创新、消化,让高新技术在接地气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发展,建立起属于产业、行业、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金融体系。

  ( 二)专业镇作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奋发有为

  立足和聚焦专业镇主导优势产业,政府牵头行政法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奋发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配置创新,在产业层面推进高校、协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度市场化合作,在企业层面推进人才、技术、金融的深度商业化融合,共同打造和运营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成果、市场的快速孵化成长机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传统模具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 三)打破机构和体制壁垒积极作为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目前,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双方文化和价值观冲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追求眼前利益和快速回报,产业链不完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重要动机偏向于获取较成熟的技术等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获取和利用效率也不高,大量创新资源处于游离分散状态,创新效率不高。以建设专业镇创新平台为载体,从知识管理、合作动力、利益分配、协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协同,创新建设模式;积极作打破机构和体制壁垒,强调多个组织和要素的一体化深度合作,不仅要求创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的协同与整合。

Copyright © 2000-2013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7906号-7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2号  站长统计
电话:17776254032    传真:0771-5553302